-
国是访问丨“错过中国就错过了世界”,这句话依然有效
文/王恩博
疫情反复之下,“韧性”这个词被越来越频繁地提起。
面对下行压力,经济需要韧性;面对防控压力,城市需要韧性;面对经营压力,企业需要韧性。尤其今年以来,奥密克戎变异株突袭多个城市,新一轮疫情点多、面广、频发,进一步考验经济社会运行各方各面。
面对多重挑战,中国市场是否还有吸引力?中国城市需要哪些特质?企业如何锻造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
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近日专访波士顿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郭屹。这位长期服务于多地政府进行城市发展战略、产业规划等工作的专家表示,尽管疫情仍在蔓延,但“错过中国就错过了世界”这句话依然有效。面对疫情等挑战,中国城市展现出的一大特质令人印象深刻。
采访实录摘编如下:
外企对中国没有疑虑
国是直通车: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数据已经公布。在前2
-
国是访问 | 专访德勤:这个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文/刘文文
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至今已一年有余,可持续发展理念正持续向各行各业渗透。
德勤中国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主管合伙人谢安近日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专访时表示,这一年多以来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相当大的转变,而关注ESG无疑是未来不可逆转的趋势。
政府、企业重视日臻提高
“过去一年多我们看到许多中国高管在思想上发生了相当大的转变。之前谈到气候变化问题,国内一些企业态度较为被动,更多考虑的是成本问题,而如今大家更加主动地寻求机会,解决问题,化解风险。”谢安说。
德勤近日发布《德勤2022首席高管可持续发展报告》,通过调查全球逾2000名高管剖析商业领袖和各企业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
结果显示,79%的中国高管认为全球气候行动迫在眉睫。98%的中国高
-
杨伟民:当前应采取一些见效快的措施加力“稳增长”
文/李晓喻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25日出席中新社国是论坛之“能源中国”并作主旨发言时表示称,疫情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基本面,当前应出台见效快的措施稳增长。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杨伟民 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能源中国”由中国新闻社与能源基金会共同发起主办,迄今已举办了七期“能源中国”论坛。
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为4.8%。杨伟民表示,中国的经济目前仍然处于疫情冲击期,或者说是疫情冲击的修复期,这两者实际上是同步的。在国内疫情多点、多时段散发,国际环境发生突变情况下,一季度中国经济总体平稳相当不易。
但他同时也坦言,中国经济正面临新的挑战。从官方数据来看,今年前两个月消费、出口等很多经济数据走势是向上的,但3月开始受疫情影响转为向下。去年出口对经济增长发挥了相
-
邹骥:到2050年面向中国碳中和的直接投资可达140万亿元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 邹骥 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文/庞无忌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25日在中新社国是论坛之“能源中国”上表示,能源基金会的一项分析表明,到2050年面向中国碳中和的直接投资可达140万亿元,碳中和相关的投资将在今后30至40年内为经济增长提供可观的投资推动力。
“能源中国”由中国新闻社与能源基金会共同发起主办,迄今已举办了七期“能源中国”论坛。
邹骥指出,过去有人提出“能源不可能三角”,即能源廉价、能源安全和能源清洁的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但这个观点正在走向过时。不能把应对气候变化、减污降碳和发展对立起来。
他指出,中国正在迎来一场深刻的以能源科技革命为标志的产业革命,它决定了我们要以新的发展理念去处理好经济增长、能源安全、环境质量和气候稳定等不同政
-
国是访问丨新世界第三代掌门郑志刚:我是一个“创业者”
文/庞无忌
出乎外界对商业精英、豪门继承人、地产珠宝大亨等身份的想象,新世界集团第三代掌门人郑志刚显得有些“另类”。近日在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时,身着深色运动套装、蓄着胡须、扎起头发的郑志刚更像个艺术家。
他并不喜欢“继承人”或“接班者”的说法。“我感觉自己不是一个继承人,也不是接班人,而是一个创业者。”郑志刚表示,自己不愿保守守业,而是希望在传承家族精神的同时,为家族和社会增添更多新价值。
这种“另类”和“非传统”不仅表现在个人定位上。郑志刚作出的诸多商业选择也与他的父辈、祖辈有所不同。
他创立了“文化零售”概念的代表K11品牌,将目标投向新生代的年轻人;他看好内地,重仓大湾区,将新世界集团旗下主营内地开发业务的新世界中国总部从香港迁至广州;他认为商人不能每天只盯着报表、利润,而
-
国是访问丨国货崛起背后的科技密码
文/庞无忌
“杀鸡焉用牛刀?”但有人却反其道而行之。
试想一下,把原本用来清洗潜艇、航母等水线以下寄生物的空化射流技术,用来洗碗、刷盘子;
把火箭发射中普遍应用的空气动力学原理以及精准控制技术,用在吸油烟机的设计上。
这些做法看似异想天开,但正是这种“脑洞大开”推动了中国厨电行业突破规模瓶颈,更推动本土企业多方面综合赶超“洋品牌”,成为高端市场的主导。
这种做法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方太集团,仍然将视线锁定在“用‘大技术’解决‘小难题’”。近日,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中心与方太集团达成了航天技术成果转化合作意向框架协议,方太将助力航天技术的民用化研究和应用。
在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时,方太集团中央研究院院长李斌表示,厨电和航天看似距离非常遥远,但事实上方太很多创新的灵感来自航天。例